【地评线】桂声网评:信用修复,为“诚实但不幸”者点亮希望之门-热闻


(资料图)

10月27日,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年会上表示,为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,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,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,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,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。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的程序后,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,计划在明年初执行。(10月27日 央视新闻)

诚然,央行拟推行的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,如一缕曙光穿透信用阴霾,为疫情中“诚实但不幸”的群体打开个人信用修复希望之门。这项针对特定时期小额违约且已清偿者的征信豁免政策,既守住了信用约束的底线,更彰显了金融治理的人文温度。

事实上,信用记录是现代经济的“通行证”,却曾因不可抗力成为许多人的“紧箍咒”。疫情期间,不少个体户、普通劳动者因收入中断陷入债务逾期,即便事后全额偿还,5年存续期的违约记录仍让他们在贷款、创业时处处碰壁。有的摊主即便靠摆摊还清债务,信用污点仍曾是他重拾生活的阻碍。央行此次政策精准回应了这一痛点,通过“金额限定+履约核验”的双重标准,既避免了信用惩戒的“一刀切”,又防止了政策滥用,实现了救济精准性与制度严肃性的平衡。

再进一步看,这项政策的深层意义,更在于推动信用体系从“惩戒单一维度”向“惩戒与修复并重”转型。信用的价值不仅在于约束失信,更在于激励向善。对社会而言,这意味着众多曾失信但已履约的个体将重获信贷资格,释放的消费与创业活力将为经济注入新动能。同时,对金融机构而言,这些经历过信用教训的群体往往更珍视履约,反而可能成为优质客户。

然而,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终究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,构建让个人信用修复从一次性走向常态化的机制,方能让信用体系更具弹性。当前,个人信贷已呈现“短期、小额、高频”特征,单一的5年保存期规则已难以适配多样的失信场景。未来的破局之道,在于打造分层分类的修复体系。不妨建立“诚实但不幸”的明确认定标准,将疫情影响延伸至疾病、意外等更多非恶意失信情形。而具体落地则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。在技术层面,金融机构可开发“政策豁免识别模块”,自动屏蔽符合条件的历史记录,并在数据库保留标注以兼顾风控。同时,在流程层面,简化修复申请手续,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核验不可抗力证明,避免申请人来回奔波。另外,在机制层面,设立“信用修复观察期”,对完成修复者实施动态监测,将后续履约表现纳入信用评价,形成“犯错—改正—激励”的良性循环。

金融管理有温度,信用修复现曙光。信用体系的成熟度,不在于惩戒的严厉程度,而在于能否包容非恶意的失误。央行的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迈出了温暖的一步,而常态化机制的构建,终将让个人信用不再是冰冷的记录,而是有温度的社会治理工具,让每一个“诚实但不幸”者都能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,并开始新的美好生活。

关键词: 实况网 热点资讯

责任编辑:yt421

相关内容